人民网>>传媒>>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改文风专栏

司法厅长客串“社区矫正官”

法制日报社记者 台建林

2014年03月06日11:39        手机看新闻

太阳照到古城墙上箭楼的时候,陕西省西安市西关正街“莲湖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间办公室里,一场社区矫正人员“入矫仪式”开始了。《法制日报》记者观察到,两个社区矫正人员擦拭手指上红色印泥的细节,让满屋子的人不胜叹惋。

今天上午10时30 分,魏某端端正正站在一排司法行政干警面前。

因为醉酒驾车,这个年轻人被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拘役3个月,宣告缓刑3个月。未来3个月内,他将在莲湖区土门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

“大致每3天就要接收一个矫正对象。”莲湖区司法局局长李波说,莲湖现有102名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

司法所每接收一名这样的矫正对象,都要举行一次入矫仪式。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天主持仪式的“矫正官”是陕西省司法厅厅长乌永陶。司法所所长王逍核实矫正人员身份信息、宣读法院判决书、社区矫正宣告书。

魏某在矫正保证书上郑重按下红指印。

魏某的父亲,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工人,摸出一张卫生纸,悄悄塞给儿子,让他擦掉手指上的红印泥。

司法厅厅长乌永陶表情严肃地说:“不把你投进监狱,不让你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这是国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是对你的人文关怀。”仪式最后一个环节,是谈话教育。乌永陶语重心长地说:“你要珍惜社区矫正机会,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这不是惩罚你,而是帮助你修复社会关系,帮助你尽快融入社会……”

11时08分,同一间办公室里,27 岁,因贪污罪将在社区服刑的陈某的入矫仪式开始了。

履行完整套程序,陈某的母亲低头抹泪。陈某抬起右手,食指、掌心涂满印泥,他有点不知所措。

乌永陶示意工作人员递上纸巾。

“社会不会抛弃你,也希望你振作起来,好好接受矫正,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有没有信心?”乌永陶问道。

“有!有!”陈某和母亲一连声地回答。

仪式结束,乌永陶走进隔壁办公室,与陕西省司法厅副厅长刘俊昌、西安市司法局局长郭秦林等人围坐一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要强化社区矫正工作”,乌永陶说,“社区矫正就是没有围墙的监狱,没有教室的学校。一定要规范化,既要严肃,又要体现关怀。”他扳着手指算起来:哪些人的入矫仪式应当邀请公安、检察、法院一起参加;法律学习应当规定哪些条文、多长时间上交学习心得体会;监督人签署担保书是否应当规定先宣读后签字……

时过正午,讨论正浓。

(刊发于《法制日报》2013 年12月6日一版)

 点评

用鲜活故事回答重大法制问题

法制日报社社长、总编辑 雷晓路

一篇短稿,关涉社会并十分熟知的社区矫正工作;不足千字,形象生动地描摹出社区矫正人员入矫仪式的整个过程。《司法厅长客串“社区矫正官”》一稿出现在《法制日报》编辑大平台上时,不由让人眼前一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曾有一些人担心,社区矫正会不会成为另外一种劳教制度?这篇报道用真实的故事,富于说服力的事例,给读者以诠释。

挖掘细节,巧用白描,是这篇报道的一大亮点。细节来自现场。“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报道文风清新朴实、文字生动鲜活,通过深入挖掘入矫仪式上两个矫正人员擦拭红印泥等一个个细节,鲜明地呈现出实行社区矫正刑罚制度的现实意义,紧张中不乏轻松,严肃中饱蕴温情。

主题鲜明,富于深意,是这篇报道的一大特色。其实,社区矫正试点十年间,已有166万多人接受过社区矫正,每个矫正人员身上都有一个自我救赎的故事,每个故事都凝聚着司法行政干警对完善这项全新刑罚执行方式的探索。

从这篇报道讲述的故事中,读者可以感知报道的主题和深意:我国政府用这种特殊的刑罚方式,最大限度地挽救轻微犯罪失足人员。

记者手记

两个细节传递现场温度

台建林 

12月5日一大早,偶尔得知西安市莲湖区司法局将举行社区矫正人员“入矫仪式”,我立即放下手头工作,赶往现场。

劳教制度废除之后,社区矫正日益引人注目。社区矫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矫正人员真的不需要离开他熟悉的社会环境,不离开他的亲情?对于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此选题足够重大,现场必有故事,值得深挖细究。

作为一名旁观者,记者全程目睹了“入矫仪式”全过程。两个擦拭红印泥的细节,让记者感慨万千。魏某、陈某犯有轻罪,但没有入监服刑,正如陕西省司法厅厅长乌永陶在对其谈话教育时所说:“不把你投进监狱,不让你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这是国家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体现,是对你的人文关怀。你要珍惜社区矫正机会,积极参加义务劳动。这不是惩罚你,而是帮助你修复社会关系,帮助你尽快融入社会……”亲人的眷顾,社会的温馨,国家的关怀,在两个细节里得到充分展现。以此细节为纲、成文,报道终在一版重要位置刊发。

回想这两年的“走转改”,让我找回入职时的激情和记者的本色,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身心洗礼,重拾用脚底板写新闻的优良作风。而这篇报道,正是现场给一个新闻记者的馈赠。

 

 

 

 

分享到:
(责编:程惠芬、戴莉莉)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